QUESTION 1: 腹直肌什么狀態(tài)最好,如果進行修復需要多長時間?
A: 正常情況下是不存在腹直肌分離的,而是由于后天因素使腹直肌沿著肌肉長軸分離。
腹白線被拉伸和變薄,使兩側原本平行并列的腹直肌從腹中線處向腹壁兩側分開,呈現腹直肌間距,兩側腹直肌內側緣間距>2 cm,臨床就需要進行干預治療。
根據臨床統(tǒng)計,對1462例產后6-8周的女性進行腹直肌分離發(fā)生率的研究得出:
產后2/3的女性有腹直肌分離,產后1年以上仍然有1/3的人有腹直肌分離;且陰道分娩的發(fā)生率在60.3%,剖宮產分娩的發(fā)生率在70.8%,2次及以上剖宮產的產婦腹直肌分離發(fā)生率高達90.8%。
腹直肌分離間距分型:臨床上< 2cm正常;2-3cm為輕度分離;3-5cm為中度分離;>5cm為重度分離。
一般恢復到2cm以內為最好狀態(tài),康復的具體時間要根據女性個體差異及治療方案而定。
QUESTION 2: B超如何監(jiān)控?如何生成報告?
A: 文獻中報道的測量方法有:手測量法、 皮尺測量法、游標卡尺測量法、B 超測量法等,B超測量法通過超聲波可間接看清兩側腹直肌情況,包括分離程度。
腹直肌診療工作站具有如下特點:
1.診療一體化,方便病患;2.圖像實時傳輸;3.顯示分離面積,可讀性強 ;4.針對性治療,提高療效。
腹直肌診療工作站中的B超探頭,采集患者的腹直肌五個部位(臍上2-3cm、臍上4-5cm、臍中、臍下2-3cm、臍下4-5cm)的二維凍結圖像。
醫(yī)生根據圖形識別腹直肌邊緣并在凍結的圖像上測量距離,即時將分離距離傳遞至病人評估報告中。
通過建模分析,自動計算該患者的腹直肌分離面積,判定腹直肌分離的類型,診斷更為客觀、準確、智能。
QUESTION 3: 盆底肌和腹直肌康復有沒有先后順序,還是同步康復都可以?
A: 要根據產婦盆底肌評估的情況而定,一般是可以同步進行。
但是如果產婦的盆底肌力量太弱,且伴有盆腔臟器脫垂的情況,無法承托腹直肌治療產生的壓力,盆腔臟器脫垂和盆底肌力薄弱的狀況便會更加嚴重。所以針對盆底肌力偏差的女性,需先解決較重的癥狀,加強盆底肌的力量,后續(xù)再同步進行治療。
從解剖結構上看,腹壁肌肉與盆底肌肉相互獨立存在。但在功能上,胸-腹-背-骨盆-盆底被認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,國內外學者稱其為盆腹腔。
它是一個不均質的整體,完整且功能健全的組織結構,可發(fā)揮良好的協(xié)同作用。
對于產后腹直肌分離,且盆底肌肌力大于3級的產婦,可在產后早期同時進行腹直肌康復及盆底肌康復治療。
這樣既避免了由于產婦腹直肌分離導致盆底肌電生理異常, 影響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診斷,又可以完成產后的整體康復。
QUESTION 4: 在不做任何干預情況下,分離兩指以內包括兩指會多久恢復?
A: 臨床文獻表明:一部分產婦在產后6個月內,有可能自愈。
如果在不做任何干預的情況下,1-2年以后若分離仍沒有得到改善,可以尋求專業(yè)醫(yī)療機構,采取物理因子、手法、運動等手段進行干預。
QUESTION 5: 根據患者分離程度擬定治療方案,一定要做15次嗎?
A: 產后腹直肌分離癥的分型 :1.輕度分離:2~3cm;2.中度分離:3~5cm;3.重度分離:> 5cm。
可根據患者的腹直肌分離情況來制定個性化方案:5次/療程、10次/療程、15次/療程。分離越重,療程越長,女性個體差異不同,康復的時間也不同。
QUESTION 6: 為什么很多剖宮產產婦,術中肌肉層進行了縫合,但檢查的時候腹直肌依然分離嚴重?
剖宮產手術中,腹直肌的縫合是有局限性的,只縫合暴露部分。而腹直肌的起點是恥骨上緣,止點是胸骨劍突及第5-7肋軟骨前 ,兩側腹直肌由腹白線連接在一起 。
按分離部位腹直肌分離又包括:臍上分離、臍周分離、臍下分離和完全分離。所以腹直肌分離嚴重的情況依然存在。
在剖宮產手術中,腹直肌是沿著腹白線切開或撕開的,肌纖維會斷裂或損傷,在傷口愈合過程中肌纖維可能會出現增生的現象,進而影響腹直肌分離的愈合。
腹直肌分離不僅僅在剖宮產中出現,根據文獻Sperstad(2014):孕21周發(fā)生率33%,產后6周發(fā)生率60%、產后6個月發(fā)生率45.4%、產后12個月發(fā)生率32.6%。
說明在懷孕期間就有可能會發(fā)生腹直肌分離。
【返回上頁】 |